這個端午小長假,河南衛視又又又火了。
毫不夸張地說,這檔由河南衛視推出的晚會《端午奇妙游》,已經成了今年端午節不容錯過的話題,是席卷中國億萬觀眾的文化狂歡。

▲圖片來源于河南衛視
微博看看這些數據吧!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到了驚人的35億,48小時內熱搜上榜19次,開場的水下舞蹈《祈》更是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、新華社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爭相轉發。

▲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發文點贊水下舞蹈《祈》
沒有天價明星,沒有頂級平臺,沒有鋪天蓋地的推送,河南衛視卻能依靠自己的節目質量屢屢破圈,用匠心一次次喚醒我們疲憊的靈魂,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
事實上,這場端午奇妙游,正是河南衛視春晚《唐宮夜宴》的前傳。

▲河南衛視的系列晚會
沒錯,晚會還辦成了連續劇。
這又是本次晚會的一個創新之處——不僅節目的形式多樣,涵蓋網綜、漫畫、舞蹈、皮影等,而且編排巧妙,用小短劇的形式把它們串聯了起來。跟隨著四位唐小妹的視角,我們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四條平行且交錯的故事線中,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看著一眾精彩的節目徐徐展開。

▲圖片來源于大象新聞
然后,就不得不提那場驚艷全網的水下舞蹈了。
舞者化身洛神,一襲墨綠長裙,上半身則是緋色披帛,杏黃飄帶從中點綴,宛如從壁畫中飄然而出。

▲動圖來源于河南衛視水下舞蹈《祈》
衣袂翩躚,步步生蓮。
飄逸與明媚,飛揚靈動與雍容華美,盡數匯聚到一支舞中。

▲動圖來源于河南衛視水下舞蹈《祈》
如果你沒看過《洛神賦》,你會被這場舞蹈美到詞窮,美到令你窒息。
如果你看過《洛神賦》,你會對文中熟悉的句子產生全然一新的感受。
“翩若驚鴻,婉若游龍。”
“榮曜秋菊,華茂春松。”
“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,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。”

▲來源于河南衛視水下舞蹈《祈》
傳統文化與現代舞蹈就這么水乳交融,譜寫出一曲獨屬于中國的奇妙協奏。
那一刻,相信每個觀眾都會有情緒油然而生,那既是身為中國人的自豪,也是身為中國人由衷的慶幸。
慶幸我們的文化連綿不絕,穿越千年的時光,依舊能感受到那股動人心魄之美。
除了這段令人念念不忘的開場舞,后續的很多節目也是異常精彩。《龍舟祭》優雅而不失矯健,《麗人行》風姿綽約魅力無限,《蘭陵王入陣曲》中流露出濃濃的家國情懷……


▲來源于河南衛視節目《龍舟祭》
此外,還不能忘記這一切的開端《唐宮夜宴》。
節目的創作靈感來自河南出土的隋代樂舞俑。作為《唐宮夜宴》的主創之一,陳琳自認和1500多年前的樂舞俑是同行。在與前輩的精神對話中,她開始萌生了讓樂俑活過來的想法。

▲來源于河南衛視節目《唐宮夜宴》
為了還原唐朝美人的豐腴體態,主創團隊也是下足了功夫。嘴里塞上脫脂棉球,身上裹著海綿假體,再涂上唐朝最風靡的妝容“斜紅”,才讓演員們成功化身唐朝麗人。
“我們立足互聯網思維,運用融媒體手段呈現,事實證明,路子是對的。”河南春晚總導演陳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確實如此,蓮鶴方壺、婦好鸮尊等國寶的加入,增添了節目的文化底蘊;《簪花仕女圖》《千里江山圖》被做成背景,先進的電腦技術讓場景中飄蕩著國風。

▲來源于河南衛視節目《唐宮夜宴》
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眼中,《唐宮夜宴》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的鮮活,它的生命力。“中華悠久的歷史,不應該是教科書里的那幾行文字,它們是鮮活的,有情感的,甚至是有溫度的,對傳統文化藝術性的呈現,能拉近當代人與歷史的距離。”

很多人說,河南衛視成功不過是偶然。
這樣的論調實在有些自欺欺人,稍微動腦子想想,一次走紅還可以說偶然,春節《唐宮夜宴》、清明《折扇書生》,《端午奇妙游》,一年之內三次出圈,還不足以說明河南衛視的成功絕非僥幸嗎?

▲來源于河南衛視節目《折扇書生》
我倒以為,說這話的人并不是不明白這些,只是酸葡萄心理作祟罷了。畢竟要他們像河南衛視那樣,是萬萬做不到的。
眼球經濟的時代,各家無不為如何獲得流量挖空了心思。河南衛視不算頂級平臺,演員又是清一色的素人,卻能從千軍萬馬從中殺出一條血路來,甚至“殺瘋了”,靠的不是陰謀而是堂堂正正的陽謀——
有扎根傳統的立意,有敢于創新的巧思,有反復雕琢的匠心。

▲圖片來源于微博
如今的很多媒體,一味地“追熱點”“蹭熱度”,天天琢磨的不是如何提高自身水平而是“財富密碼在哪里”。河南衛視卻不同,老老實實地扎根于傳統文化之中,不斷地汲取養分。
但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,并沒有阻礙河南衛視發揚創新的精神。作為觀眾我們很樂意看到自己的文化,但有些文化的繼承人卻不愿意去嘗試去改變,于是我們只能感動于他們的敬業,也無奈于他們的敬業。

▲圖片來源于微博
實際上,堅守傳統不代表一成不變。河南衛視極為大膽地突破了傳統形式,通過擁抱現代科技讓它煥發出生機。尤其令我感到欣慰的是,它并沒有地居高臨下批判觀眾“太浮躁”,盡管它可以這么做。相反,它選擇用一種相當平易近人的姿態,帶我們去領略這份傳統文化之美。
至于反復雕琢的匠心,我想沒必要強調什么,因為大家都知道,節目是要演出來給觀眾看的。否則再有巧思、再有文化底蘊都無從談起。
根據對舞蹈演員的采訪,整個舞蹈過程都要靠她憋氣完成,每次換氣大概50秒,一天下水超過200次,冷到流鼻血還必須保持神態柔和恬靜,舞姿流暢而生動。

▲圖片來源于新華網微博
所幸她的所有付出都沒有被辜負。
難怪網友們會被震撼,難怪他們會紛紛化身“自來水”去主動安利。
《端午奇妙游》總策劃徐娜這樣說:“我們付出太多,經歷太多。我們一早就認清了一個事實,要想做出好作品,基本線是要吃苦、受折磨,這才有進圈的可能,然后精益求精、追求完美,才有出圈的可能,最終被網友認可,才有破圈的可能。”

年初《唐宮夜宴》引發的熱潮仿佛歷歷在目,那時候我還擔憂,這樣的好節目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?
值得欣喜的是,元宵清明端午,一場場看下來,顧慮被打消了,《唐宮夜宴》不是精彩的終結,而是一系列精彩節目的開端。

▲圖片來源于微博
本次的端午奇妙游,往小了說,扭轉了很多人對河南的刻板印象。往大了說,增長了不少人的文化自信。
時至今日,每個人都應意識到,傳統文化是真正的寶礦。它如浩蕩的海風,助力著中國的創作者們扶搖直上。
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。

|